&esp;&esp;31 即今威海荣成一带,连率即太守。
&esp;&esp;32 可以想象《指环王2》中圣盔谷保卫战的影像表达。
&esp;&esp;33 《汉书·王莽传》,第4183页。
&esp;&esp;34 关于昆阳之战里王莽军的总数,史料记载不一。其中“百万”之说,应是当时莽军对外虚张声势,及后世史料为衬托刘秀的功绩而夸大。考虑到军队的集结人员和在途人员、战斗部队与后勤人员等不同口径,当是实际集结四十余万,加上在途及后勤人员近百万,但真正参与交战的仅有几万人。《论衡校释·恢国篇》第827页作“三万人”,刘盼遂认为“三”是“百”字之讹。
&esp;&esp;35 今河南省宝丰县附近。
&esp;&esp;36 《新辑本桓谭新论》,第13页。
&esp;&esp;37 夏历八月,新朝历九月。
&esp;&esp;38 今河南西峡县一带。
&esp;&esp;39 今河南灵宝一带。
&esp;&esp;40 今陕西华阴附近。
&esp;&esp;41 今陕西富平附近。
&esp;&esp;42 一说宁武男。
&esp;&esp;43 夏历八月,新朝历九月。
&esp;&esp;44 夏历九月,新朝历十月。
&esp;&esp;45 大概是下午5时。
&esp;&esp;第八章 始建国地皇四年十月:反虏
&esp;&esp;万岁壹纪……作民父母
&esp;&esp;退佞人姦轨……长壮不老
&esp;&esp;封亶泰山……新室昌□……
&esp;&esp;——新莽封禅玉牒残片 1
&esp;&esp;一、回首故人千里远
&esp;&esp;1剧秦美新
&esp;&esp;把目光溯回到新朝建国之初,那一天,崔发终于被封侯了。
&esp;&esp;崔发的祖父是昭宣时代的侍御史,父亲崔舒先后在四个郡当郡守,是当时颇为有名的能臣。崔发还记得,父亲带着一家人辗转任职,兜遍了半个汉家天下。所幸他的母亲师夫人能通经学和百家言,承担起教育他和弟弟崔篆的任务。兄弟俩的儒学素养都很高,崔篆在郡府担任郡文学,崔发则开设讲席,收徒授课。
&esp;&esp;命运的殊途正是从这里展开,不甘寂寞的崔发离开故郡,到长安投奔了王莽。作为汉朝的“官三代”,崔发为王莽解说符命,甘当爪牙,把各类神秘可怪的事情说成是汉家将亡、王氏将兴的朕兆。到了新朝,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:
&esp;&esp;他被封为“说符侯” 2 。
&esp;&esp;“说符”这个爵号,可谓实至名归。
&esp;&esp;虽然他的弟弟崔篆两次拒绝出仕王莽,但他们的母亲师夫人还是因为教子有方,得到了王莽的恩赏。皇帝亲自赐尊号“义成夫 人 ”,赐金印紫绶,这是相当于三公的待遇;赐“文轩丹毂 ”,即高贵华美的车。崔氏家族成了新朝的显贵 3 。
&esp;&esp;崔发把符命作为博取高官厚禄的天梯,的确是抄了近路。
&esp;&esp;国师刘歆此时正忙于为新朝改制,不知是否留意到,皇帝越来越宠爱崔发。毕竟,刘歆精研沉思的是大经大法,本质上是借王莽来弘扬儒家;而崔发擅长的是解说符命,意图用图谶来维护皇帝。二者品质截然不同。
&esp;&esp;孔子曾说: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
&esp;&esp;至于一向厌恶符命和谶纬的桓谭也渐渐觉察出,王莽即位后对符命的笃信愈演愈烈。他于是日渐沉默 4 ,亦不寻求飞黄腾达,往来于刘歆和扬雄之间,谈经论艺,记录时局,倒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态度。
&esp;&esp;始建国元年,有可能是出于崔发的建议,王莽逐渐建立起一套以符命为核心、直接听命于自己、执行特殊使命的新队伍。
&esp;&esp;虽然史无明文,但种种迹象表明,这支新的队伍是存在的,其关键词就是“五威 ”二字。
&esp;&esp;新朝刚建国,在改正朔、易服色的同时,将使节所持的牦旛也就是旗子,颜色统一定为土德的黄色,署名统一为“新使五威节” ,意思是:
&esp;&esp;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。 5
&esp;&esp;威命,就是与五行、五德、五帝相配的神圣意志,所以叫作五威。新朝的建立是根据皇天上帝之威命,“威”体现着神力和威力的强制性,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