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好版主>情欲小说>大唐天将军> 大唐天将军 第684节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大唐天将军 第684节(2 / 3)

;“孩儿会有分寸,父亲只需等待。”

&esp;&esp;李瑄没有客套,提前向李适之提醒:“父亲,如果我派遣罗兴回来传递消息,您一定要慎重。”

&esp;&esp;“罗兴啊!为父知晓。”

&esp;&esp;李适之不以为然地回应一声。

&esp;&esp;“我再去西域,会将灵溪、霜儿接走,淞儿和臻臻也会一同随我去西域。奕儿就留在长安,由父亲照看了。”

&esp;&esp;李瑄又向李适之拜托道。

&esp;&esp;“七郎放心!我会教导好奕儿。”

&esp;&esp;李适之点头,边帅留质子在长安,谁都不能例外。

&esp;&esp;甚至不能去向李隆基求情,否则李隆基一定会起疑心。

&esp;&esp;当然,李适之也没认为有什么不对。

&esp;&esp;这样裴灵溪也能和李瑄夫妻团聚。

&esp;&esp;“七郎……最近有消息传言,安禄山想要造反,你怎么看待?”

&esp;&esp;李瑄和李适之聊了一个时辰后,李适之主动说起这件事情。

&esp;&esp;他和长安诸郡王、老臣们结交,听到一些“危言耸听”的言语。

&esp;&esp;起初以为这只是空穴来风的话,但后来越传越夸张,特别是最近两个月。

&esp;&esp;连宰相杨国忠,都屡屡劝谏圣人安禄山要造反。

&esp;&esp;安禄山掌握三镇节度,有危害大唐社稷的风险。

&esp;&esp;“孩儿不好去判断。圣人无论如何都不信安禄山会造反。或许是流言蜚语,是杨国忠与安禄山在争斗。”

&esp;&esp;李瑄摇了摇头。

&esp;&esp;现在安禄山要是敢来长安,说明他确实胆子大。

&esp;&esp;但安禄山已经好久未至,他只是将不断将搜刮到的金银珠宝运送到长安,取悦李隆基。

&esp;&esp;“为父统领过范阳军,军中胡人众多,军纪难以纠正。怕被安禄山利用。”

&esp;&esp;李适之比一般人更了解范阳军。

&esp;&esp;十几年了,他以前任命的将领,即便不死,也早已被安禄山更换。

&esp;&esp;而且李适之任幽州节度使的时间太短,有过胜利,但都是小胜,还未在军中建立足够的威望。

&esp;&esp;“父亲无须多想这些,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。即便他造反,也是我们这些将领的事情。大唐立国已一百多载,岂是那么容易崩塌的?”

&esp;&esp;李瑄安慰李适之。

&esp;&esp;“圣人,唉!”

&esp;&esp;李适之重重地叹一口气。他实在没想到晚年的李隆基,比孙权、萧衍晚年还要糊涂。

&esp;&esp;他不明白,明明有了武氏和韦氏的教训,以前那么精明的李隆基还会如此。

&esp;&esp;李隆基可是亲身经历天后时代,看着武则天害死自己的母亲,看着武则天被张柬之赶下台。

&esp;&esp;又亲自发动唐隆政变,灭掉韦氏集团。

&esp;&esp;更自相矛盾的是,李隆基因为一点猜忌,废去发妻王氏皇后。

&esp;&esp;覆车之辙,历历在目,李隆基一点都不长教训。

&esp;&esp;五杨的行径,李适之都看不下去。但杨国忠是宰相,他没有权力多说话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把长安搞得乌烟瘴气。

&esp;&esp;“像杨国忠和杨氏这样的家族,一定不会有好下场。”

&esp;&esp;李瑄听到李适之说这番话,心中很是高兴。

&esp;&esp;李适之发牢骚,代表他决断大事的时候,很容易听从他的指示。

&esp;&esp;“是啊……圣人年事已高,新君不会容忍杨氏的。”

&esp;&esp;李适之以为李瑄指的是这些。

&esp;&esp;李瑄只是微微一笑。

&esp;&esp;“七郎,天色不早了,回天水王府,灵溪在等着你呢,七郎的儿女都机灵可爱,将来一定成大器。”

&esp;&esp;李适之没有多说什么,起身下达“逐客令”。

&esp;&esp;李瑄近三年才回一次家,是要与妻子见面。而且李瑄走时,孩儿尚幼。

&esp;&esp;他知道七郎一定想见他们。

&esp;&esp;“好!那我明日再来拜见父亲。”

&esp;&esp;李瑄起身说道。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