溟国的水军战舰经过改良, 不出三日便抵达林州水域附近。
军报甫传到万平, 昭帝气急攻心,竟怆然驾崩, 年仅十一岁的小太子被墨卿与墨望宁亲自牵上了龙椅, 后二者则以摄政王的身份退居左右。
墨卿大权在握,第一时间调度大批东南驻军严守林州水域,又命南海沿岸水师阻断摇光军海上补给线,失去了后备的摇光军不敢贸然登陆,只得与林州提督隔海相望。
与此同时,溟军在前线陆地频频告捷, 逐渐击溃昭军战线,一时间举国上下人心惶动,莫不相传国破将亡。
然而就在昭军即将溃不成军时, 一支由溟籍昭人组建的义军浩浩荡荡地从东泽出发,穿越溟昭边境, 与前线昭军里应外合夹击溟军, 将战事牢牢牵制在了西南一带。
两国僵持近一个月, 期间墨卿数次派使臣与暂代国王的天璇公主谈判议和,但都无果而返。
直到听闻刚封长公主的墨望宁主动请缨,亲赴阵前交涉, 穆天璇才御驾亲征,邀墨望宁至卓达布宫旧址会面。
两位公主彻夜长谈,最终以一纸停战协议平息了战火, 归还失地、释放战俘,此外协议还初步签订了诸如于洛城设茶香互市场、共修沱江水利渠等等事项,具体细则留待战后商议。
最后的最后,穆天璇要求在释放滞留万平的南溟使团时,需将穆北辰的遗骸按昭国国葬礼制一同归还。
墨望宁自然没有异议。
至此,西境阴云散尽,沱江以南夏雨接踵而至,人们坐在稻田中等着秋收的到来。
墨望宁在返京路上读完了穆天璇送她的帕尔黛籍译本,认为有必要分享给她那心智尚未成熟就登基的皇弟看看。
这可比皇宫那群臭酸儒讲的有用多了!
-
九天后,继位仅月余的穆天璇在肃清完天枢王妃及其余党,平定瓦隆内乱后,就宣布传位给阿妮苏,自己重新退居回医理院。
不过考虑到新王还有好几年的课业要忙,经重新组织起来的鉴议院一致决定,务必让新王的一位年长血亲共同执政。
新任主事长卜多吉将决议文书送到北辰殿时,穆暄玑意外并不情不愿地领下国王旨意。
“早知道在东泽再待个十天半月了。”穆暄玑等卜多吉一走远立马说道。
身后,半倚软榻看书的戚暮山笑道:“这有什么不好?以后就可以从‘少主’改口‘陛下’了。”
“这个节骨眼不好。”穆暄玑丢下文书,扑回到床上,趴在戚暮山腿边,捧起他缠满绷带的左手,“虽说眼下和平停战了,但鉴议院里还有不少人盯着你呢,万一有人趁我不在时让你受了委屈,你还不好同我讲呢。”
戚暮山欣慰道:“嗯,看来以前那位敢当堂对峙的少主也成长了。”
穆暄玑抬起头,眸光亮澄澄的:“我成长的可不止这方面。”
戚暮山半张着嘴,随即抽出手,往他脑袋顶揉了一把:“你别乱来啊,天璇姨母说这两个月都得静养。”
穆暄玑被揉乱了头发,捉住那只手,说:“想什么呢?我的意思是,前天拆板时发现我的腿长长了一点。”
“………哦。”
“真的!”穆暄玑倏地撑起身,带着一点明知故问的笑意,“所以你想什么呢?”
戚暮山沉默片刻,忽然勾了勾手指。
穆暄玑乖乖凑到戚暮山肩头,附耳过去。戚暮山用呼出的热气引诱着他,低沉而轻佻地说道:
“多吉大人回来了。”
话音刚落,就听房门叩响。
卜多吉不知何时折返,但十分体贴地隔着门喊话:“对了少主,公主体谅您腿伤初愈,拟于下月再举办加冕典礼,您这段时间就好好休息。”
穆暄玑:“……”
这种事不用特地回来说的。
-
新帝冲龄践祚,朝中旧派妄图挟幼主作傀儡,却遭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瑞王党人群起弹劾。
这帮曾讥讽瑞王只知醉卧温柔乡的老臣,至此方惊觉其多年闲云野鹤皮囊下蛰伏的锋芒,经此一役,朝堂再无对新摄政王的质疑声。
好版主